《自然》:声称在人脑中发现高浓度微塑料研究引发科学界激烈争论
一项声称在人类大脑中发现高浓度微塑料的研究正在引发科学界的激烈争论。国际顶级医学期刊《自然·医学》近日发表评论文章,对这一备受关注的研究提出严厉质疑,指出其存在污染控制不足、缺乏验证步骤等关键方法学缺陷,可能严重影响研究结论的可靠性。这一科学争议不仅凸显了微塑
一项声称在人类大脑中发现高浓度微塑料的研究正在引发科学界的激烈争论。国际顶级医学期刊《自然·医学》近日发表评论文章,对这一备受关注的研究提出严厉质疑,指出其存在污染控制不足、缺乏验证步骤等关键方法学缺陷,可能严重影响研究结论的可靠性。这一科学争议不仅凸显了微塑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的表态掷地有声——短期内将升温控制在1.5℃以内已无可能,但他同时坚定强调“仍有时间救地球”。
在麻省大学阿默斯特分校的实验室里,化学家们开发出一种名为iConRNA的革命性工具,首次实现了对细胞内RNA组织行为的高精度观察。
在一个不到沙粒大小的人类囊胚中,蕴藏着决定一个人未来的遗传密码。当激光精准切开这个细胞团的外壳,提取少量细胞进行基因测序时,一个全新的商业领域正在悄然兴起:为准父母提供胚胎"购物清单",让他们能够选择具有理想智力、外貌和健康特征的后代。这项技术的早期采用者包括
而这项发现,基于谷歌和耶鲁大学刚刚推出的开源生物大模型C2S-Scale,拥有270亿参数,旨在理解单细胞语言。
请设想一下显微镜目镜中那个半透明的细胞团:一个人类囊胚,这是在卵子与精子发生决定性相遇后大约五天出现的生物样本。这个细胞团,大小犹如从加勒比白色粉末沙滩上拾起的一粒沙,蕴含着一个未来生命的潜力:46 条染色体,数千个基因,以及大约 60 亿个 DNA 碱基对—
“2025泉州国庆中秋十‘泉’十美文旅消费季活动暨闽南文化非遗周”启动仪式当天,宋江阵、英歌舞、刣狮队伍在中山路开展“非遗快闪活动”,与市民游客惊喜互动。(主办方供图)
各位老铁,一年一度的科学界“奥斯卡”开奖周,今天正式拉开大幕!全球最聪明的那群大脑,马上就要知道谁能在今年抱走1100万瑞典克朗的巨额奖金了。这笔钱,换算成人民币,那可是七百多万,想想都刺激!
全球顶级科学期刊《自然》正在采取行动,对抗充斥市场的缺乏科学依据的抗衰老产品。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宣布与瑞士精准医疗公司Voyager合作,推出"健康寿命加速器"奖项,旨在支持基于严谨科学研究的老年疾病防治技术开发。这一举措凸显了学术界对当前抗衰老产品市场乱
茅以升(1896年1月9日—1989年11月12日),也写作茅以昇,字唐臣,江苏镇江人。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55年),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生前系九三学社中央名誉主席,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协名誉主席。
马大猷(1915年3月1日—2012年7月17日),出生于北京。国际著名声学家、中国著名物理学家和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5年),中国现代声学的重要开创者和奠基人,享誉世界的声学泰斗
陆宝麟(1916年6月19日-2004年4月9日),江苏常熟人。医学昆虫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80年),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研究员。
近日,在白宫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其政府将采取行动,来应对所谓“自闭症的惊人上升”。他暗示,儿童疫苗以及对乙酰氨基酚(即泰诺的主要成分)是自闭症增加的罪魁祸首,并建议孕妇不要服用这种药物。
日前,斯坦福大学与加利福尼亚州帕洛阿尔托的弧形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宣布,他们成功地使用人工智能设计的DNA创造了一种可以靶向并杀死特定细菌的病毒。这项研究不仅展示了人工智能在生物技术领域的巨大潜力,还引发了科学界对于这种新技术可能带来的伦理和安全问题的广泛关注。
哈欠这个动作,从我们出生开始就伴随一生,是再自然不过的生理反应。但“自然”不代表“简单”。为什么我们会打哈欠?只是因为困了吗?其实,这个问题比你想象的复杂得多。
物理学界的1980年代和1990年代,被很多业内人士称为“标准模型的黄金时代”。那二十年间,全球粒子物理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学家们不仅在理论上取得了巨大突破,更在实验层面推动了整个行业的转型。2025年11月,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将举办第四届粒
南欧的蚂蚁,最近成了科学界的“网红”。一项由法国蒙彼利埃大学团队主导,发表于《自然》杂志的研究,彻底颠覆了我们对动物生殖和物种界限的认知。欧洲伊比利亚收割蚁不仅能照常繁衍后代,还能“克隆”另一种蚂蚁——Messor structor雄性。这让不少专家感叹,“几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领导的国际研究团队在《自然》杂志发表突破性研究,首次建立了世界最大化石燃料和水泥生产商的排放与全球极端热浪之间的直接因果关系。这项里程碑式的研究追踪了2000年至2023年间全球200多起热浪事件,将其源头精确追溯到特定的企业排放者,为气候变
从我们呼吸的空气到日常饮用的水,再到餐桌上的食物,塑料颗粒已经悄无声息地渗透到生活的每个角落。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直径小于5毫米的微塑料和更微小的纳米塑料正在人体内大量积累,而我们对其健康影响的了解却远远不够。
NASA"毅力号"火星探测器在杰泽罗陨石坑发现的"切亚瓦瀑布"岩石引发了天体生物学界近十年来最激烈的学术讨论。这块具有独特"豹纹"特征的古代沉积岩样本被认为可能包含38亿年前火星微生物生命的证据,然而科学家们对这一发现的意义存在深刻分歧,而特朗普政府对NASA